见证悲欢,学会平静
见证悲欢,学会平静
人的一生,离不开悲欢离合。年少时,总觉得“死亡”遥不可及;直到一次又一次的告别,我才慢慢明白,它一直与我们同在。
我这一生,已三次直面至亲的离去。三次经历,三种心境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我从懵懂走向成熟的旅程。
初春的离别
依稀记得,那是我和堂弟转去私立学校读书的第二年,恰逢初一下学期开学。初春的风里还带着一丝凉意,却传来了让我始料未及的消息——爷爷去世了。
那时的我年纪尚小,对于“死亡”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和别人家的故事里,总觉得那是遥远而抽象的字眼。可当老师郑重地告诉我时,我整个人都愣住了——过年的时候爷爷还精神矍铄地坐在火炉旁,怎么才过了没多久,就说“走了”呢?
直到二叔匆忙赶到学校,带着沉重的神情把我和堂弟接回家时,我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。车窗外的景色飞快掠过,我的心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,混乱、迷茫、难以置信,心中不断追问:“为什么偏偏是现在?”
回到家时,看到爷爷静静躺在冰块上,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,止也止不住,心里仿佛被寒风穿透,悲意满盈。
沉默的告别
第二次告别,是在我读初三的时候——外婆去世了。
那一年正值中考前夕,家里人将消息告诉了班主任。班主任沉吟后,只是建议:“能不回就别回了,现在是关键时期。”于是家人也没有再强求,而我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继续埋首在书桌前。直到考试结束,我回家去祭拜外婆时,才迟迟得知这个消息。
这一次,我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嚎啕大哭。只是心口仿佛被石头压着,透不过气。那一刻,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——有些告别是无声的,而遗憾,比痛苦更沉重。
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,许多时刻,我们无法两全。责任与亲情之间的选择,总会留下无法填补的空白。
平静的归宿
第三次离别,是在这个月的26号——外公去世了。
当时我正在上班,特意请了三天丧假回家。站在灵堂前,看着人群往来,哭声与鞭炮声交织,我的心却出奇平静。
这种平静不是冷漠,而是一种理解。因为我见证过外公晚年的孤独:自从外婆去世,他仿佛一夜间失去了光。他拒绝去城里,不肯搬离那个小院,宁愿每天只吃两餐,宁愿独自守着那片土地。
舅舅多次劝他:“爸,去城里吧,我们好照顾你。”他摇头:“我这辈子都在这里,哪儿也不去。”
那份执拗,我起初不解,后来渐渐懂了。小院不是房子,而是他生命的缩影:砖瓦里有他年轻时的汗水,篱笆里有他与外婆的笑声,土地里埋着他一生的辛劳。离开小院,等于离开他自己。
外公终究没能挺过这个夏天。酷热、孤独与年岁,将他推向生命的终点。葬礼那天,唢呐声悲凉,鞭炮声震天,亲友们哭喊送行,而我站在人群里,却感到一种淡淡的释然。死亡似乎不再是终点,而是一种归宿——他终于离开了孤独,也离开了病痛。
尾声
葬礼散去,院子重新归于寂静。夏风吹开斑驳的木门,吱呀声里,仿佛还能看见外祖父坐在院中,眯着眼晒太阳的模样。
至亲的离去教会了我成长。身影不再,只留记忆深处的温暖与爱,伴随我前行。
比起惧怕死亡,我更愿珍惜——珍惜每一次团聚,珍惜每一次拥抱,珍惜身边的人。
死亡不是尽头,而是一种提醒:活着的我们,要好好活。